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全國中小學科學教師探究專業成長計劃-10年


先放上優惠代碼,挖寶的好地方 探究教學輔導網 (直接點連結,或搜尋)
身為沒有慧根,只有會跟的實踐家,在這裡可以挖到很多高手的智慧結晶.

覺得有用,覺得好用,也歡迎直接參加計劃 或者 彰師大科教所,歡迎你加入.

行前,超級焦慮.
要上台分享三分鐘十年的心路歷程,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構思,在行前一個星期時
重新撈信件中的通知找到這一篇教案徵選.
這是第一封信,往後大致就是 作業催繳信,要交作業(誤),與研習的行前通知.


回頭看一下這幾年繳交的教案,以及不時FB跳出的回顧紀錄,寫下的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子欣
今天站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參與「全國國中科學教師探究教學專業成長計劃案」的十年心路歷程。十年前,當我第一次收到徵選通知時,心中充滿了期待,也有些忐忑。那時的計劃名稱只有十幾個字,現在的名稱已經變成「國民中小學自然科學領域教師探究動機融入探究跨領域探究STEM之課程設計與專業能力成長計劃」,不僅名字變長了,我們的成長也更加深刻。

十年來,我的兒子從小學生長成了準備考大學的青年,而我也從一個懵懂的參與者,逐漸成為了能夠帶領夥伴的「教練」。回想當初,收到「子欣,要請你當教練」的訊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天啊!當了爸爸以後才學怎麼當爸爸,現在要當教練,我該怎麼辦?」我既緊張又不安,因為組員們都是來自各地的厲害夥伴。我趕緊向我的「教練的教練」——月鈴老師請教。她的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你就問他們,這個地方是怎麼教的?為什麼要這麼教?怎樣評量學生會有學到?」

在這來來回回的討論中,我開始明白當教練的意義,不是給出所有的答案,而是引導夥伴們找到屬於他們的解法。也因為有這樣的機會,我不僅在每次研習中都有收穫,更能以最近的距離觀察夥伴們如何設計教案,進而讓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升。 去年,我參加了跨領域組的教案比賽,再度以新的角色投入教案設計。假日的早晨,開啟電腦視訊會議成為組員忙碌日程下唯一的解方。雖然過程中充滿挑戰,但也讓我賺取了更多經驗值,對於跨領域教案的設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次經驗再次證明,當我們願意突破舒適圈,就能發現更多可能性。

這十年,我們一起吃美食、一起露營,也在這些輕鬆的時刻討論教學;我們一起構思教案,也在挑戰中相互扶持。這不僅是一次計劃,更是一場深刻的人生旅程。在這裡,我要感謝計劃本身,感謝每一位夥伴,是你們的陪伴和支持,讓我們變得更好。

上午場次我在教室2

下午場次我在教室2

  • 到底是你濃還是我濃 -劉佳容老師





教案標題:到底是你濃?還是我濃?

學習目標

□ 學生藉由透過學習活動,比較市售飲料的甜度,進行有計劃的觀察,進而能熟悉濃度知何標示與運用。
□ 學生能將學習得到的濃度知識正確的連結到生活中的濃度標示,了解生活中濃度的表示方法。
□ 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觀察,能自行調配不同濃度的飲料,應用所學到的濃度知識與學探究方法,幫助自己做出最佳的調配濃度決定,真正將濃度應用在生活中。
□ 學生透過與同儕的濃度討論,並上台發表小組的看法,分享科學發現的樂趣。

主要活動內容

活動一:珍珠奶茶濃度觀察

  • 觀察兩杯不同濃度的珍珠奶茶(甲、乙)
  • 討論如何讓劉老師調整這杯珍珠奶茶的甜度,是要提近「微糖去冰」的口感

活動二:液體濃度比較實驗

  • 探究一:觀察甲、乙兩杯有色溶液,說明小組推論的理由
  • 探究二:另一桌上擺放丙、丁兩杯無色溶液,觀察並推論濃度程度
  • 小組討論並發表

活動三:飲料營養標示分析

  • 分析A牌飲料和B牌飲料的營養成分標示
  • 比較兩種飲料的含糖濃度
  • 進行濃度計算和比較

補充資料:水溶液的組成
介紹溶質、溶劑、溶液的基本概念,說明黑糖水的形成過程。

活動四:濃度定義與計算

  • 重量百分濃度(P%):每100公克的溶液中含有溶質的多少公克
  • 體積百分濃度(V%):每100毫升的溶液中含有溶質的毫升數
  • 提供計算公式和實例

活動五:調配飲品實作

  • 小組設計一種飲品,調出100g、200g或是300g的飲料
  • 材料:每一組有5g的檸檬汁、適量的水、適量的糖、杯子、攪拌棒
  • 記錄調配飲品的步驟、成分和標示


學習重點

本教案透過實際的飲料觀察、實驗操作和計算練習,讓學生理解濃度的概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實作技能。

在組內討論後,統整出教案的特色有:
 1. 生活化學習情境
以珍珠奶茶、市售飲料等學生熟悉的生活物品為學習素材
從「微糖去冰」等日常用語引入濃度概念,貼近學生經驗
2. 循序漸進的學習設計
從觀察→比較→分析→計算→實作,層次分明
由具體感知逐步建構抽象概念
3. 多元學習活動設計
結合觀察實驗、數據分析、實作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學習方式
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需求
4. 重視實作與探究
提供動手操作機會(調配飲品)
鼓勵學生主動觀察、推論和討論

組員找得好,產出沒煩惱

  • 讓能量看得見 -吳宛如老師 
       教案連結

過程中,使用 cosci的單擺模擬切入能量,陳佩琪老師提出一個教學觀點,我很喜歡這個模式
在功與能單元時,我們可以 先讓學生認識能量,對能量有感後,再進入第一小節 功,這也是這份教案設計的初衷之一.
精緻的教具
上圖的教具,轉動寶特瓶的扇葉會讓下方的LED燈發亮,轉動得快亮的燈更多顆,很直觀的設計.與日本的設計一樣具有“可視化”

美惠老師推薦力學能影片




  • 淨爆炮彈 -王聖嵐老師
     利用小蘇打 檸檬酸 澱粉 水做出沐浴球,依不同比例比較去油效果.
表格中,學生利用量測試管中油的高低距離比較去油效果.
在實作中,資優生組意外的發現:
檸檬酸與小蘇打相加,會呈現冰冰的,因為酸鹼中和的放熱小於檸檬酸的溶解熱


  • 物資投擲大作戰 -蘇湘菱老師

        
    朝STEM 設計 將材料標定成本橡皮筋A元、竹筷B元湯匙C元,要求在100元以下
    投石器的類型經查詢後有以下四種,這次以彈力為主要的能量輸出.

投石器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是:彈力投石機、人力拋石機、扭力投石機和重力拋石機。 這些投石器利用不同的原理來拋射石彈,如槓桿原理、彈力、人力或重力。 以下是四種類型的詳細說明: 1. 彈力投石機: 這種投石器類似於弓箭,利用弓弦的彈力來發射石彈或大型箭矢。
2. 人力拋石機: 這種投石器通過人力拉拽一端,使另一端拋出石彈,最早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
3. 扭力投石機: 這種投石器利用扭轉的繩索或筋腱產生的彈力來拋射石彈。
4. 重力拋石機: 這種投石器利用重物下落產生的力量來拋射石彈,是最早出現的投石器類型之一, 維基百科 描述道,這種類型最早在中國出現,後來傳入歐洲。 除了以上四種類型,還有一些特殊的投石器,如床弩,它是大型化的弩,可以發射箭矢或石彈。
   陳育仁老師:
           要讓學生理解可測量的變因.
           需要試做,評估“測量的範圍”要讓學生理解哪些變因是“好控制變因”,哪些是要去除的變因?

   曾崇賢老師:
         把投擲物品改成沙包,裹上粉末,可以更精準的測量投擲距離
         設計目標可以設定為距離或者是高度.
  • 敲敲打打的聲音魔法 -楊富凱老師
       先用新聞中車子經過馬路會產生音樂,導入情境

      再播放樂器的製作影片

   利用氣球套入紙筒中,比較敲擊的聲音

有老師提到圖中的氣球啦的鬆緊度不同,可以試著固定鬆緊度.

我想到的解法是:
氣球的中心點劃一道3公分的直線,讓每個筒子的氣球拉長後都是一樣的長度,比方說都是4公分,利用長度來控制拉緊的力道.

  • 空氣炮大作戰 -邱秀津老師
利用寶特瓶套上氣球,比較打出的空氣哪一種能推動紙牌比較遠.
為了避免學生危險,學生用筆畫出寶特瓶想切割的位置,老師進行切割.
老師拍攝影片,利用影片說明射擊氣球炮的標準動物,在消除干擾因素上,邱老師很用心.
方便學生能掌握更多的控制變因.

很害羞分享心得的我


謝謝這十年,帶我成長的團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