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期末大考察-台北的冒險


FB提醒我去年的今天帶著學生在西半部火車趴趴走,這一站來到林鳳營.

那麼今天?是社會合科的大考察,最後要在山上來集合,心想應該是風景明媚的一段旅程吧!

一走出學校,就瞧見 這個很有感覺的招牌立馬請 御用攝影師幫我拍照!


是的,聽說自己的攝影師要自己生,於是賈斯丁上場了,背景是 清真寺.要進行的任務如下:
        台北清真寺採用阿拉伯建築設計,並參照伊斯蘭教法規定。建物含圓頂禮拜大殿、洗淨水房、禮堂辦公室、圓柱拱環長廊、喚拜尖塔與庭院圍籬等。建物主體結構為鋼筋水泥,拱門門眉與其多處外牆皆有其馬賽克圖案裝飾。除此之外,兩旁圓形石柱則以斬石加工,主要門窗採大型落地式設計。另外,建物左右兩側超過20m的喚拜塔樓也是該清真寺的特色。
        在建物內部方面,該寺仿照土耳其建築工法,禮拜大殿圓頂離地15m,跨距15m,中間無樑柱支撐。因為伊斯蘭教忌諱偶像崇拜,大殿內除了鋪設友邦國王贈送之手工波斯羊毛地毯與懸掛宮廷吊燈外,就只有諸如指示禮拜方向的窯殿(米哈拉布ألمحراب‎))等必要誦讀禮拜用,場地極為空曠。
        1960年落成以來,該寺一直都是台北穆斯林的傳教禮拜中心,世界各伊斯蘭國家國王、總統及各界領袖如果前往台灣訪問,均把蒞臨台北清真大寺為重要行程之一,其中包含1971年訪問台灣的時任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費瑟。1999年6月29日,台北市政府正式將該寺定為台北市定古蹟。
        現今台北清真寺除了提供穆斯林作日常宗教與婚喪喜慶活動外,平日也開放一般民眾與台北都會區各級學校自由參觀與校外教學(可至官方網站申請參觀),而該寺僅要求參觀訪客需要遵守伊斯蘭教的參觀禮節。引用於維基百科

這是相關的禮拜時間:

         在清真寺的外面看到電箱剛好跟最近的電學做結合,習慣乾電池的1.5V,看到了22KV,真的是令學生感到訝異 ,而上面那排由英文與數字結合的部分便是電力座標,也是一個能夠分辨身在何處的好工具.

清真寺之後的任務是:

一行人往西本願寺前進,到了現場 很醒目的就是這棟建築,也有路人在一旁拍照取景.

要感謝 吳老師超厲害的導覽介紹,讓我認識到 高山青這首歌曲在對岸被稱為阿里山之歌,也因此造就了阿里山的知名度,讓陸客來台常常指名要到訪阿里山,更巧的是兩岸都將這首歌選入課本教材之中,2007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中,也特別選用這首歌曲搭載。藝術真的能跨越許多的隔閡,也能有股神奇的力量去變人們,記得三國的一場大戰役-赤壁之戰,真實的「武赤壁」死亡數十萬,而「文赤璧」也依樣齊名甚至有過之,卻是一位大文豪的貢獻.



 一旁的介紹圖卡,設計得相當有意思

 台北的古地圖(昭和十年)

 第三個任務:景美人權園區
        第一次與這議題接觸是幾年前擔任訓育組長時,有一個「人權兩公約」對我而言根本無感,但進到裡面完全感受到為何國民黨(還是該說兩蔣時代?)會被不少人臭罵,常常被提及的「白色恐怖」是怎樣的光景,很值得 到現場一看.


        終於四點鐘到了今天的主菜-金面山的下面,開始這段艱辛的旅程,賈斯丁果然有經過特訓,一直走在我前面,還嫌棄我慢!可惡!!

沿路許多石英砂岩,有著一顆顆的石英反射,在這裡也出現許多的節理現象,像是切豆腐一般把地表切割的一塊一塊.有更詳盡的介紹可以參考地球上的火星人的網誌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地層抬升的證據:珊瑚

沿路上可以看到許多人為的協助




剪刀石山的面貌
下山時,真的很需要繩索的協助

節理與比例尺

        體力要加強
        第一次爬這個有點強度的山,體力真的吃不消,可能是加上一早的活動,跟這群小毛頭混在一起,體力真的需要強化!要先把自己顧好才能照顧好學生,接下來的時間應該要撥一些來做體能的訓練.

        孩子需要有不同的舞台發揮        
        有些孩子在戶外中展現他不同於課堂的一面,很自在輕鬆的遊走在這環境中,也能給予落後者一些協助伸出友善的雙手.
        

        差異化學習有其存在的必要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我在這個旅程中是最落後的一員,小天使(帶隊的高中生生)與隊員看我落後,會在一些地方停下來等我,在我很喘地跟上後,他們已經休息完畢(或者說根本不用休息?)稍稍等一下 就想再度出發,我在想學習是否也是這樣?
        也許大家都會願意停下來等一下落後的學生,伸出友善的手,但是對於落後者很辛苦的追上後,可能已經耗費心力,累了!能給這些孩子一條自主的路?用自己的步調,找到自己的目標前進,那麼其他人?如果體能較好的先行者可以建構多一些的階梯,作為協助?
       或者是找一個狀況好的孩子帶著一群同質性高的人,協助他們,減輕負擔.
       還是有什麼好的模式?持續思索中

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2017年暑期師資培訓課程──混齡微型教學


         7月10日(星期一)至7月28日(星期五)連續三週,「暑期師資培訓課程」將在政治大學山上校區舉辦。本次師培的核心是混齡實作課程,全程開放給對混齡教學及關心實驗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參與。

在FB上搜尋到這個消息,覺得真的太酷了!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參與實驗教育的研習(第一次是以家長的身份參加(苗圃家長成長課程—數學研習),參加第一週7/13(四)混齡微型教學的說課、觀課、議課



        來自苗栗的南和國小劉欣芳老師,帶著南河的學生開始這次的研習活動,一開始就令人驚艷!孩子們一進入會場就坐後,欣芳老師便開始引導讓孩子「安心」,請他們將工具放在桌上,由學生開始調整上課的姿勢、複頌著熟悉的九九乘法表,一開始的聲音可以感受到孩子們的緊張,隨著時間拉長,複頌到六時停止,因為孩子也趨於穩定.
         桌上擺著四種不同的立方體或者長方體,讓孩子將桌上的物件描在白紙上,很清楚的呈現6個面,再藉此觀察點、線、面,在數頂點的過程中,有些孩子說4個頂點,有的說24個頂點,欣芳老師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給評斷,問其餘孩子的意見是否同意這樣的說法,慢慢的呈現想傳遞的概念.

         桌上有魔術方塊、餅乾盒等常見的物品,也讓學生釐清長方體與立方體的區分為何,最後的評量方式為以影印的圖形確認孩子是否能學會這節課的概念,完成這緊湊而精彩的課程

          第二堂課是國語課, 一樣是由南河國小的劉素琴老師帶來身高樹的課程,整個課室讓我聯想到傳說中日本的課室風景-安靜而專注,素琴老師發下學習單後,孩子便自動化的開始進行自主學習,查詢字典,而老師不疾不徐的在白板上寫下操作的流程:念1課文、2文體、3自然段、4圈新詞、5生字造詞、6課文內容探究.

       老師在桌邊檢視孩子學習的進度後,詢問大家的進度到哪,請進度較快的孩子可以試著多做一些,也舉手檢核自然段區分成幾段,用舉手的方式表示.
        也請孩子們浮空拿筆空寫筆順,老師藉此觀察孩子的哪個不一致,可進行調整,最後讓學生念課文,再念一小段後有些不大順暢,素琴老師提醒了念課文需要注意的部分,請孩子從第二段開始,朗朗的讀書聲就出現囉.


接下來是東汴國小的劉舒珊、曹秀如老師兩位協同教學教著初次見面的南河國小學生,一開始幽默地說自己一位是美麗老師、一位是漂亮老師,輕鬆地化解學生的緊張與生疏,課程為美麗眼睛看世界中的遠足到格蘭切斯特,請孩子利用彩色筆在圖畫紙上記錄著老師朗讀的課文,心中想著:糟!如果是我只能畫出火柴人吧!結果 孩子真的超厲害的,邊聽著老師朗讀聲,邊畫出心中的想像畫面,甚至能看著自己畫出的圖還原出課文,令人驚奇!!






 哇!整個上午的場次 令我大開眼界,原來有這些超棒的模式,如果運用在自己的科目上應該有另一番的風景,許多台灣的夥伴都開始營造共備的風潮,身處實驗教育的我們應該也來嘗試一下!!就像教室的外牆需要支持,教學的現場更需要大家一起來共同努力,營造更美好的風景.







蒙式工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