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核能-CER 初探

 

       

 

放一張晚餐照,比較舒服

        科學老師希望學生「講人話」,不要只會回答 ABCD、Yes、No、I don't know。老師希望學生能回答一個完整的句子、簡答題、問答題、完整的論證,一直到寫個完整的報告、甚至是個專討研究短論文。 

        但是學生何嘗不希望老師「說人話」? 我們的教科書充斥著科學術語、科學家的行話。因為科學人總希望用最簡潔的話來總結描述複雜的現象,最好是用個數學公式可以總結,那就太漂亮了! 問題是在教學現場面對中小學生時,科學老師們不再是追求最簡捷,反而是要把去頭去尾、沒有脈絡的科學現象、原理、或公式,用學生聽得懂的大白話來詳盡地解釋清楚,直到他們聽懂。 (莞如老師)


         在教學的時候,「專用詞彙」什麼時候要出現?怎麼出現? 認識專用詞彙的定義,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上,是重要且必要的。 

         有人說,盡量不要用專用詞彙啊,那個是你們科學領域才會用到的,大部分人又聽不懂,應該要用日常生活詞彙來表示這些就好。其實一個專用詞彙,裡面包含的內涵和意義很多,大家對詞彙的定義也有一般的共識,所以在溝通的時候,會很快速方便精準,大部分的情況不用再確認詞彙的定義。學生在學習某個單元時,如果可以正確的使用這些詞彙來表達,或是能聽懂看懂用這些詞彙描述的現象時,很高的機率也代表他有把某個觀念學好。更何況,日常生活用語相對而言,意義常常是更雜亂混淆的,用這些詞彙來學習,可能也會造成混亂。所以我們不應該在科學課程中,避開所有的科學專用詞彙,全部使用日常生活用語來代替。但是,大家都應該同意,所有學習的起點就是學習者自己,學習者最熟悉的,當然就是自己生活經驗。所以學習的起點,當然會從學習者最熟悉理解的生活經驗與用語開始。 

        以「密度」為例,如果在課程開始的第一步,就介紹D=M/V,密度=質量除以體積那當然就會造成學習的困難,但如果給學生兩個體積相同的金屬塊,一個重一個輕,讓學生去想像這代表兩種金屬塊內部物質排列的緊密程度一定不一樣,在同樣的空間裡面要塞更多東西的話,一定比較擠。「多擠?」當問出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就是在問如果我們想要表達一個量值的時候,該怎麼設計這個量值的指標?當兩位同學跑步的快慢有差別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距離/時間來表達「平均每一段固定的時間,跑了多遠」,時間固定下,跑的越遠就是越快。最後還會幫「平均每一段固定的時間,跑了多遠」這件事情,取個名字叫做「速率」或「速度」(一般狀態溝通時,這兩個詞彙可通用不會造成困擾)那如果要表達物體內部物質排列的緊密程度,也可用同一套邏輯:「切下一樣大的體積,看看裡面的物質有多少,如果越多,就越擠」物質有多少,就是質量,最後就會變成用質量除以體積來表達物體內部物質排列的緊密程度,這個量值。然後上面那段話實在是太囉嗦了,所以來幫這個量值取個好名字,讓大家一聽就懂吧。既然有多快,叫做速度,有多熱,叫做溫度,有多高,叫做高度,有多爽,叫做爽度(x),那有多密,就叫做密度好了。 

         安捏大給供厚姆厚啊~~厚~大家了解、同意這個詞彙以及定義之後,就可以好好拿去用了。所以以教學來說,並不是在最開始就把這個詞彙的公式、定義先都講清楚,這是蠻艱難的學習路徑。其實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連概念都沒有,就要談專用詞彙和公式。所有的學習都是從概念開始,先能定性描述清楚了,概念建立清楚了,再來幫一些現象、量值做嚴格定義,並且取個好名字讓溝通更容易方便。最後讓學生用專用詞彙、數學詞彙來描述或閱讀。總之專用詞彙或公式,不會在學習新主題的最開始就出現,應該會在中間甚至中後段才出現,在學生概念清楚後,產生對專用詞彙以及定義(包含用數學方式來定義)的需求後,再引入這些內容是比較好的課程設計流程。(小P老師


        要強調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把科學家的行話變成學生日常生活的白話。 科學專有名詞、公式的出現有其必要,老師要共備的就是在出現的時機搭好橋、而不要直接丟出來叫學生背下來。所以我的有感而發,就是我之前在台南場聽小P老師蠻成功示範後的感想,他在鋪陳「密度」的出現前「先請學生做圖」,學生自己建構、連接圖與名詞的關聯,這就是個比較友善讓術語出現的方式之一。 在生物學上,更是有太多專有名詞,所以後來我在共備時,會請老師們不要一下子就問「要學生以科學術語回答的問題」,而是先以「白話」、「行話」並陳的方是重複出現,讓學生先真實理解這些名詞公式的意思,也看習慣、聽習慣這些行話、「然後」才利用這些術語來寫學習單或回答老師的提問。 多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機會,這些術語公式就會變成他們「習慣的白話」。就像我家小孩小時候在上兒童美語課時,外師先邊跳邊說 jump,再說中文「跳」。幾次後他說 jump,小孩就知道是「跳」的意思,再更習慣些,老師說 jump,學生就會跳起來,那個單字已經是他們習慣的字彙。 聽說讀寫不只是學外語需要的歷程、學科學術語也需要這樣,千萬不要直接跳過,就說:「翻開課本第XX頁,密度的定義就是 bla bla bla,公式就是 bla bla bla ...」。 (莞如老師)

 

         接連兩天看到"說話"、"說人話"的對話,再加上之前看到彥文放上的CER學習單,心想跨科單元-能源應該可以來試試看。

K版課本

  • 先使用claude,詢問"對學生進行CER的論證練習,評分規準可以怎麼設定?"
     獲得:
     針對CER (Claim, Evidence, Reasoning)論證的評分規準,我提供以下建議架構: 
     (1)主要面向與配分比重: 
          主張 Claim (25%) 清晰明確地陳述立場/結論 切合問題核心 使用適當的科學用語 
          證據 Evidence (35%) 提供足夠且相關的數據/觀察 證據的品質與可靠性 數據呈現的完整性            推理 Reasoning (40%) 邏輯連貫性 正確運用科學原理/概念 有效連結證據與主張 考慮反證            與限制 
     (2)具體評分等級: 
          4分(優異): 主張清晰完整 證據充分相關 推理邏輯嚴謹 
          3分(良好): 主張大致清楚 證據大致相關 推理邏輯基本合理 
          2分(尚可): 主張不夠明確 證據不足或部分相關 推理邏輯較薄弱 
          1分(待改進): 主張模糊或偏離 證據缺乏或不相關 推理邏輯不連貫

  • 再問"關於是否支持核能,請幫我寫出一個支持,一個反對的優異範例。"
     支持核能範例: 
     Claim (主張): 我支持發展核能發電,認為它應該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選項。 
    
     Evidence (證據): 核能發電的碳排放量遠低於燃煤發電,根據研究數據顯示,核電的生命週期       碳排放約為12g CO2/kWh,而燃煤發電約為820g CO2/kWh 核能發電的穩定性高,平均產能         因數達90%以上,遠高於太陽能(15-20%)和風力(25-35%) 現代核電廠的安全設計已大幅提           升,第三代核電廠具備被動安全系統 台灣的地理環境受限,可用於再生能源的土地有限 

     Reasoning (推理):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台灣必須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核能作為低碳         的基載電力,能有效減少碳排放同時確保供電穩定。雖然核廢料處理仍是重要課題,但相較       於全球暖化帶來的風險,這是可以透過技術進步和妥善管理來處理的問題。現代核電廠的安       全設計已經過重大改良,搭配嚴格的運轉管理可以將風險降至最低。考量台灣的地理限制,       單靠再生能源難以滿足全部用電需求,核能可以作為過渡期的重要能源選項。 


     反對核能範例: 
     Claim (主張): 我反對在台灣發展核能發電,認為應該優先發展再生能源。 
     
     Evidence (證據): 台灣位於地震帶,過去30年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超過100次 台灣人口密度            高,  核電廠周邊8公里內人口密度遠超過國際建議標準 目前全球尚未有永久性核廢料處置場      成功運轉的案例 太陽能、風力發電成本持續下降,2010-2020年間太陽能發電成本下降超過        80% 
     
    Reasoning (推理): 台灣的地理條件使核電廠面臨較高的天然災害風險。地震可能導致核電廠
    冷卻系統故障,而高人口密度會使任何核災事故的影響更為嚴重。核廢料處置問題在全球仍      未獲得完善解決,以台灣有限的土地更難找到合適的最終處置場址。相比之下,再生能源技      術快速進步且成本持續下降,結合儲能系統可逐步提升供電穩定性。雖然發展再生能源需要      較大土地面積,但可透過離岸風電和工業屋頂太陽能等方式克服。考量風險、成本和永續          性,台灣應該把資源投入在再生能源的發展上。


    再使用felo,詢問"請列出支持核能的論證觀點",點選繪製心智圖。
   


     再詢問詢問"請列出反對核能的論證觀點",點選繪製心智圖。

    

反向輸出成簡報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自然而然學思達年會.2024

   幾個星期前,收到宇青老師的邀請來參加這個盛大的宴會-自然而然學思達年會.

   由於前面的時間還有任務,只能從11點加入,填下表單的那一刻

   我猶豫了

   下午的咖啡,該喝哪一杯?

    最後的選擇是 B耕碩老師 ->A 子惠老師,其他夥伴的分享在藉由臉書慢慢地偷學吧

  早上的部分,宇青老師分享主題是 “未來掌握”,心想今天要好好感受會場氣氛
  關於筆記,那就交給ai處理,採用手機錄音,再上傳notebookLM,請它幫我統整

宇青老師在演講中分享了他在學思達社群的經驗,以及他如何將自學思維應用於教學和生活中。
自學是掌握未來的關鍵,並鼓勵大家透過不斷嘗試和從失敗中學習來找到成功之路徑。
強調「pattern」的概念,即從經驗中找到規律,並將其應用於解決問題和學習新事物。
以「迴紋針」圖案為例,說明「pattern」就像一個圖像,讓人一看就知道它代表什麼。
提出了「promoter, action, select」三個關鍵要素,認為只要具備這三個要素,就能在社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揮影響力。
認為失敗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指出,人們通常害怕失敗,但越害怕失敗,就越難找到成功的方法。因此,他鼓勵大家勇於嘗試,並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分享了以下觀點:
「越快失敗,越快成功」: 他認為,快速經歷失敗可以更快找到成功之路徑,因為可以更快地了解失敗的原因。
從失敗中找到原因,在成功中模仿方法: 他強調,應該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從成功的經驗中學習方法,進而改進自己的策略。
將失敗經驗融入學習: 他舉例說明,在科展指導過程中,他會鼓勵學生預設自己會獲獎,並從容面對評審提問,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
學思達社群的特色在於鼓勵自學、思考和表達,並提供一個互相支持和學習的平台。
建議大家要積極參與社群活動,與其他成員建立連結,並善用科技工具來促進學習和交流。


   

  中午,錯過了早上的飯卷時間,開啟探索美食的契機
  於是,君悅排骨初體驗,有點熱的天氣搭配維大力,舒服


  下午,咖啡時間,B場次張耕碩老師-學思達的有效碰撞
  有效碰撞需要的兩個要件:能量足、方向對.
  這個比喻恰如其分,連帶著希望能引起學生對於學習的化學反應.


  先讓大家猜想:
  113會考自然科,總共有多少題?總共有幾個題組?總共有多少字?

  教師這個行業,要帶領學生面對的其中一項挑戰是“會考”
  那麼,老師你知道會考?你有研究?

  並且幫大家拉出會考通過率低的幾道題目:
  26.  31.  32.  36.  37.  38.   41.

  這七道題目分別在評量學生的
  認知、tr、pa、認知、pa、tc、tr   

 

 

  在會考中,除了學習內容外,學習表現已經是佔很大的區塊
  我們該如何面對?

  耕碩老師強調:上課時需要引入情境

  
讓notebookLM秀一下  

從課堂到會考的教學實踐:課堂經驗分享與反思

         講題目錄: 

一、 有效碰撞:從化學反應到課堂教學

  • 以化學反應中的“有效碰撞”概念引入,強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 提及教學目標設定的重要性,並建議以學生的發展和學習成效為中心。
二、 會考趨勢分析:掌握命題方向,提升教學策略
  • 分析近年會考自然科題型及考點分布,指出跨科單元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 以圖表數據展示會考題目數量、字數、圖表比例等,並分析不同難度題目中學習表現的占比。
  • 強調科學資料分析和探究實作能力的培養。
三、 學思達與探究教學的融合:打造高效課堂
  • 探討如何在學思達教學法中融入探究教學,建議將探究內容編入講義並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 強調探究教學的多樣性,可以包含實驗、思考、討論、分析等不同形式。
  • 建議運用數位工具記錄學習歷程,便於反思和調整教學策略。
四、 跨科教學與彈性課程設計:拓展學習視野,深化學習體驗
  • 分享自然科跨科教學的實踐經驗,建議結合不同學科知識,例如將生物、化學、物理等知識融合。
  • 介紹學校開設彈性課程的經驗,以SDGs為主題設計跨領域課程,例如結合生態環保、海洋生態、水資源等議題。
  • 強調結合校外教學和課堂學習,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知識,例如以動物園參觀為例,設計動物保育主題課程。
五、 閱讀策略與科學素養培養:提升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 強調閱讀策略的重要性,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和分析,提升科學素養。
  • 以跨科題目為例,分析題目目標、命題依據、學習表現等,建議教師利用會考數據和資料進行教學反思和策略調整。
  • 引用名言強調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喜悅和成長。
六、 互動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提升
  • 預留五分鐘時間,鼓勵與會者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和想法,共同探討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幾種將課堂教學與會考準備有效結合的方法

了解會考趨勢
        講者分析了近年會考的出題趨勢,指出考題字數多、圖表題比例高,且重視探究能力的考查。了解這些趨勢有助於教師調整教學方向,將會考的重點融入日常教學中。
善用學思達教學法
        學思達教學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講者建議教師可將探究活動融入學思達的講義和運作中,並搭配影片、生活情境等引起學生動機
結合跨科課程
         講者提到許多跨科的教學單元,例如七年級的大、小尺度單元可與後續的宇宙尺度課程結合、八年級的能量與能源單元可與九年級的全球變遷和調適單元結合。教師可善用這些跨科的連結,幫助學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
開設彈性課程
        講者分享了學校開設彈性課程的經驗,將SDGs議題融入課程設計中,並以表現型的任務引導學生學習,例如讓學生模擬召開動物園公聽會、評鑑動物園的動物福利等。這種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閱讀策略
         講者建議教師可運用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圖表等資訊,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而提升應試能力

關於跨科單元設計的建議

善用自然科教材中既有的跨科連結: 講者指出,不同版本的自然科教材都包含了一些跨科的主題,教師可以善用這些既有的資源來設計課程。
例如,七年級的「大、小尺度」單元,可以幫助學生連結到後續八年級的「圍觀角度」和九年級的「宇宙尺度」等概念。
八年級的「能量與能源」單元,則可以和九年級的「全球變遷與調適」單元結合。
將跨科主題融入彈性課程: 學校可以開設彈性課程,將跨科主題和 SDGs 議題結合,設計更豐富多元的學習內容。
講者以自身學校的經驗為例,分享了如何將「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水資源」、「永續城鄉」、「能量與能源」、「氣候行動」等 SDGs 議題融入七年級到九年級的彈性課程中。
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表現型任務: 在跨科單元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表現型任務,例如讓學生模擬召開動物園公聽會、評鑑動物園的動物福利等。
講者分享了一個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彈性課程案例,學生需要模擬召開動物園公聽會、評鑑動物園的動物福利,並為瀕危動物發聲。
參考會考的跨科考題: 教師可以參考會考的跨科考題,了解跨科議題的命題方向,並從中汲取靈感,設計更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最後,耕碩老師用shareclass的開場語進行結尾:

   備一堂孩子喜歡,且有效的課.

翰林版九上自然跨科單元-能量與能源









假日,能遇見老朋友,認識新朋友,真好.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2024公開課,能量是什麼?

 在學校,每年都需要有一次的公開課.今年的單元是攻與功率,但更精確的說應該是能量.

教學目標:

理解事項 (持久概念學習目標)

  • 能量有不同的模式,可以相互轉換。
  • 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能量。

關鍵知識 (學生一定要知道

  • 能量有許多種類包含動能、位能等。
  • 功的定義為力與位移的乘積。
  • 功率的定義為單位時間所做的功。
  • 能量間可以轉換。

核心問題

  • 能量與能量的關係為何?

關鍵技能

  • 透過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索的各種方法,解釋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

態度價值觀

  • 透過合作學習,發展與同儕溝通、共同參與、共同執行及共同發掘科學相關知識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單元架構圖:
教學流程:

使用媒材:padlet的sandbox,簡報

1.提問:在台灣生活的我們,你知道台灣的發電方式主要有哪三種?請按順序排列.
  追問:你猜最多的那種占的比例有多高.

2.提問:根據以下能源的分類圖,你覺得“什麼是能源?”

(1 2是前一天下課前的簡單討論,想讓學生有基本的認知,以及習慣使用sandbox)

關於ai,在班經經營上的嘗試

 

聽說“有用才有用,沒用就沒用”

在想網路上蒐集高手們分享的ai工具,心想該怎麼用在課堂中?

簡單的將流程記錄在社團中,步驟如下:

關於 #ai 的應用
1.段考後,讓學生寫心得反思,並且mail給我
2.將內容丟給 notebookLM,請他分析
3.分析後的結果,利用 gamma 做成簡報


感謝夥伴的提問,讓我再回頭細想,自己還做了什麼


逸萱 老師:我想問第一點怎麼做,引導他們反思。

關於引導反思,這種高級技能,我只會皮毛.做得很淺,如果有更好的方式,請跟我說

跟學生說,每一次的評量都是檢視自己這段時間學習的成果,
有點像爸媽會做身體檢查,或者車子會保養,
拿到報告後,爸媽跟車子就會判斷是否要經過那些改變,
比方慢慢吃飯(我最近的努力),或者輪胎該換了。
那麼來想想,三個時段
考試前,你們做了什麼準備
考試時,遇到題目有什麼想法
考試後,想做那些的調整 

理化班的簡報


導班是國際部的孩子,學生的課程內容,我較不熟悉,我想家長也是

因此,除了請學生寫心得外,將心得放在班級群組,讓家長猜想哪一個心得是自己的孩子撰寫

能看見孩子在學校樣貌,進而不焦慮,應該是父母想看見的.

同步,也將心得分享給任課老師,學生從小學進入中學階段,在學習模式上勢必須要做些調整,而老師的引導也會因為接觸的不同學生而改變,想利用這份資料加速反應的生成.

導班的文件


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2024 科學人社團

 


    

      新學期,夜間的課程也跟著展開

      星期四晚上-科學人社團

      由於有新成員加入,自我介紹是不可免俗的活動
      說明自己的班級、姓名、為什麼要參加,之前進行過哪些活動?

       今年有兩位學長姊負責點評,其中一位一直問G8的小孩:

是你自己想來的?

你喜歡做科展?


      是阿,為什麼?

      也就是內心的信仰是什麼? 目標是什麼?

      畢竟,這有點辛苦的活動(小孩說是賣肝,肝會壞掉)

       

      接著是新進來的G10,一位是原本康橋的孩子說明對於科展與校內的science fair的連接

       另一位是從新竹轉來的孩子,說著過往的作品

       霸特,我想再多挖一點

       所以,我秀出搜尋的內容:


      

      小孩開始說著:七年級暑假開始跟著老師做實驗...,直到八下交出這份作品,中間的時間花在...,自信的光采自然的流露,感受出指導老師跟孩子間關係的緊密,也進行了扎實嚴謹的訓練,最後也產出不錯的成果,更好的是:看到孩子的成長。

接著,讓老鳥上場,也打開簡報,讓他們介紹這兩個活動是什麼,當初做了哪些事情


以及,請小孩介紹一下去參加一個奇妙的活動 JSP

(小孩說:是一個認識一群怪人的活動,他說一群怪人在一起,好開心)



   介紹完後,我帶著在JSP的感動,跟大家分享


   再接著讓他們分享這學期預想的目標,結束第一天。

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2024 暑假的大活動 JSP

 今年暑假,在暑輔結束後無縫接軌JSP,一直都是把紀錄放在FB,想說多個地方放,多分散一些"消失"的風險,就直接將記錄轉過來這裡。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夢N中自_科學答喙鼓】增能研習紀錄

        你教學年資幾年了?,請在訊息欄中填上教學年資當作我們的第一個互動。

在盤算中就呼嚨的沒填了,但是在整個過程後我想填"1"。天啊,原來這實驗是這樣。

 ●研習時間:113年3月8日(五)下午8點~下午9點 

                                       ●講師:張麗莉 老師 

                                       ●課程名稱:跟著課本好好做實驗 


討論了 B4 1-1 2-1 2-2 3-1的實驗

快速的紀錄研習的重點如下:
1.質量守恆要挑寶特瓶,思考why

2.用老師自拍影片取代公版影片 

3.燃燒實驗時學生輪流燒,大家都有機會。 

4.注意如果燃燒後要放入水中,需要降溫再做。

5.燃燒實驗不要放太多量,1/3匙佳。 

6.鋅粉燃燒效果不好,大多為不新鮮。 

7.燃燒順序可改成銅鋅鎂,養成技能。 

8.收集CO2可直接用乾冰放入/氣泡水機。

9.鋼絲絨燃燒可用等臂天秤 (嗨,好久不見)

藥品的量要掌握,可以友善環境

用表格協助學生紀錄實驗

寶特瓶用裝汽水的佳/維倫的照片

質量守恆實驗若使用寶特瓶,須留意密閉性,因此建議使用裝汽水的瓶子。


==課後討論== 

1.鎂粉與鎂帶

毓軒師:鎂粉活性很大,未燃燒完全放進水中時會發生爆炸. 鎂粉燃燒時學生常會因為害怕在未完全燃燒就放進水, 故金屬燃燒還是用鎂帶比較安全. 



莉芳老師:課本雖用鎂粉,但並未進行加水測試。若是未冷卻就放入水中,熱鋅粉遇水也同樣危險。 鎂粉鎂帶常做鈍化處理,剛開始要花一點時間燃燒。 若老師們要修改課本實驗或加碼藥品用量等,請務必注意安全, 不要為求效果而將師生置於危險。



2.CO2的準備

可以使用課本中的排水集氣法、酸加小蘇打、乾冰、氣體瓶。

『MR.AQUA 水族先生 鋼瓶 鋁瓶 氣體瓶 CO2瓶』,售價$1,200 - $2,350! https://shp.ee/9m48u84


乾冰 (台中)


乾冰配送









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導班的科學課

 


幾天前收到下面這則訊息:

1/18 星期四5.6節請導師入班看學生自習

老師大家好:
謝謝大家這學期的努力,我們快要結束這個學期的課程了,1/17-19是G7-11的期末考,1/18星期四5.6節課才藝的課程已經結束,這兩節請導師入班看學生自習。

從下學期開始,教務處會將這兩節課納入期末考試的安排,謝謝大家!

心想:喔耶,可以來一起玩個什麼?

正在喃喃自語時
班長就說:我知道,你又要玩年度代表字

柯南說:真相只有一個,也真的就是這一個。


先整理一下這學期的心情,20周左右的時間,應該發生了不少事情,這個時候讓我們一起靜下來想想,每件事情帶給我們的成長,每件事都是個養分,滋養生命。

接下來 我準備個紀念品,紀念著你們這段時間的努力。常在考生的紀念車票 追分-成功,今年也是考生的你們一直都很努力,每天早上都是帶著疲憊的身軀,原因無他就是昨晚又因為熬夜寫作業、讀書晚睡了,新的一年試著調整作息讓生活更穩定。

112年12月31日,臺灣鐵路局營運的最後一天,隔天元旦就改制成”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就像大家在六月份就會轉換身分在各地展開新生活,期待這個小禮物能讓你們回想這段時間自己的努力、家人的支持與大家的陪伴,讓你度過大大小小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