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星期前,收到宇青老師的邀請來參加這個盛大的宴會-自然而然學思達年會.
由於前面的時間還有任務,只能從11點加入,填下表單的那一刻
我猶豫了
下午的咖啡,該喝哪一杯?
最後的選擇是 B耕碩老師 ->A 子惠老師,其他夥伴的分享在藉由臉書慢慢地偷學吧
早上的部分,宇青老師分享主題是 “未來掌握”,心想今天要好好感受會場氣氛宇青老師在演講中分享了他在學思達社群的經驗,以及他如何將自學思維應用於教學和生活中。
自學是掌握未來的關鍵,並鼓勵大家透過不斷嘗試和從失敗中學習來找到成功之路徑。
強調「pattern」的概念,即從經驗中找到規律,並將其應用於解決問題和學習新事物。
以「迴紋針」圖案為例,說明「pattern」就像一個圖像,讓人一看就知道它代表什麼。
提出了「promoter, action, select」三個關鍵要素,認為只要具備這三個要素,就能在社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揮影響力。
認為失敗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指出,人們通常害怕失敗,但越害怕失敗,就越難找到成功的方法。因此,他鼓勵大家勇於嘗試,並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分享了以下觀點:
「越快失敗,越快成功」: 他認為,快速經歷失敗可以更快找到成功之路徑,因為可以更快地了解失敗的原因。
從失敗中找到原因,在成功中模仿方法: 他強調,應該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從成功的經驗中學習方法,進而改進自己的策略。
將失敗經驗融入學習: 他舉例說明,在科展指導過程中,他會鼓勵學生預設自己會獲獎,並從容面對評審提問,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
學思達社群的特色在於鼓勵自學、思考和表達,並提供一個互相支持和學習的平台。
建議大家要積極參與社群活動,與其他成員建立連結,並善用科技工具來促進學習和交流。
讓notebookLM秀一下從課堂到會考的教學實踐:課堂經驗分享與反思
講題目錄:
一、 有效碰撞:從化學反應到課堂教學
- 以化學反應中的“有效碰撞”概念引入,強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二、 會考趨勢分析:掌握命題方向,提升教學策略
- 提及教學目標設定的重要性,並建議以學生的發展和學習成效為中心。
- 分析近年會考自然科題型及考點分布,指出跨科單元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 以圖表數據展示會考題目數量、字數、圖表比例等,並分析不同難度題目中學習表現的占比。
三、 學思達與探究教學的融合:打造高效課堂
- 強調科學資料分析和探究實作能力的培養。
- 探討如何在學思達教學法中融入探究教學,建議將探究內容編入講義並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 強調探究教學的多樣性,可以包含實驗、思考、討論、分析等不同形式。
四、 跨科教學與彈性課程設計:拓展學習視野,深化學習體驗
- 建議運用數位工具記錄學習歷程,便於反思和調整教學策略。
- 分享自然科跨科教學的實踐經驗,建議結合不同學科知識,例如將生物、化學、物理等知識融合。
- 介紹學校開設彈性課程的經驗,以SDGs為主題設計跨領域課程,例如結合生態環保、海洋生態、水資源等議題。
五、 閱讀策略與科學素養培養:提升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 強調結合校外教學和課堂學習,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知識,例如以動物園參觀為例,設計動物保育主題課程。
- 強調閱讀策略的重要性,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和分析,提升科學素養。
- 以跨科題目為例,分析題目目標、命題依據、學習表現等,建議教師利用會考數據和資料進行教學反思和策略調整。
六、 互動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提升
- 引用名言強調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喜悅和成長。
- 預留五分鐘時間,鼓勵與會者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和想法,共同探討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幾種將課堂教學與會考準備有效結合的方法:
關於跨科單元設計的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