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自然而然學思達年會.2024

   幾個星期前,收到宇青老師的邀請來參加這個盛大的宴會-自然而然學思達年會.

   由於前面的時間還有任務,只能從11點加入,填下表單的那一刻

   我猶豫了

   下午的咖啡,該喝哪一杯?

    最後的選擇是 B耕碩老師 ->A 子惠老師,其他夥伴的分享在藉由臉書慢慢地偷學吧

  早上的部分,宇青老師分享主題是 “未來掌握”,心想今天要好好感受會場氣氛
  關於筆記,那就交給ai處理,採用手機錄音,再上傳notebookLM,請它幫我統整

宇青老師在演講中分享了他在學思達社群的經驗,以及他如何將自學思維應用於教學和生活中。
自學是掌握未來的關鍵,並鼓勵大家透過不斷嘗試和從失敗中學習來找到成功之路徑。
強調「pattern」的概念,即從經驗中找到規律,並將其應用於解決問題和學習新事物。
以「迴紋針」圖案為例,說明「pattern」就像一個圖像,讓人一看就知道它代表什麼。
提出了「promoter, action, select」三個關鍵要素,認為只要具備這三個要素,就能在社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揮影響力。
認為失敗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指出,人們通常害怕失敗,但越害怕失敗,就越難找到成功的方法。因此,他鼓勵大家勇於嘗試,並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分享了以下觀點:
「越快失敗,越快成功」: 他認為,快速經歷失敗可以更快找到成功之路徑,因為可以更快地了解失敗的原因。
從失敗中找到原因,在成功中模仿方法: 他強調,應該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從成功的經驗中學習方法,進而改進自己的策略。
將失敗經驗融入學習: 他舉例說明,在科展指導過程中,他會鼓勵學生預設自己會獲獎,並從容面對評審提問,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
學思達社群的特色在於鼓勵自學、思考和表達,並提供一個互相支持和學習的平台。
建議大家要積極參與社群活動,與其他成員建立連結,並善用科技工具來促進學習和交流。


   

  中午,錯過了早上的飯卷時間,開啟探索美食的契機
  於是,君悅排骨初體驗,有點熱的天氣搭配維大力,舒服


  下午,咖啡時間,B場次張耕碩老師-學思達的有效碰撞
  有效碰撞需要的兩個要件:能量足、方向對.
  這個比喻恰如其分,連帶著希望能引起學生對於學習的化學反應.


  先讓大家猜想:
  113會考自然科,總共有多少題?總共有幾個題組?總共有多少字?

  教師這個行業,要帶領學生面對的其中一項挑戰是“會考”
  那麼,老師你知道會考?你有研究?

  並且幫大家拉出會考通過率低的幾道題目:
  26.  31.  32.  36.  37.  38.   41.

  這七道題目分別在評量學生的
  認知、tr、pa、認知、pa、tc、tr   

 

 

  在會考中,除了學習內容外,學習表現已經是佔很大的區塊
  我們該如何面對?

  耕碩老師強調:上課時需要引入情境

  
讓notebookLM秀一下  

從課堂到會考的教學實踐:課堂經驗分享與反思

         講題目錄: 

一、 有效碰撞:從化學反應到課堂教學

  • 以化學反應中的“有效碰撞”概念引入,強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 提及教學目標設定的重要性,並建議以學生的發展和學習成效為中心。
二、 會考趨勢分析:掌握命題方向,提升教學策略
  • 分析近年會考自然科題型及考點分布,指出跨科單元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 以圖表數據展示會考題目數量、字數、圖表比例等,並分析不同難度題目中學習表現的占比。
  • 強調科學資料分析和探究實作能力的培養。
三、 學思達與探究教學的融合:打造高效課堂
  • 探討如何在學思達教學法中融入探究教學,建議將探究內容編入講義並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 強調探究教學的多樣性,可以包含實驗、思考、討論、分析等不同形式。
  • 建議運用數位工具記錄學習歷程,便於反思和調整教學策略。
四、 跨科教學與彈性課程設計:拓展學習視野,深化學習體驗
  • 分享自然科跨科教學的實踐經驗,建議結合不同學科知識,例如將生物、化學、物理等知識融合。
  • 介紹學校開設彈性課程的經驗,以SDGs為主題設計跨領域課程,例如結合生態環保、海洋生態、水資源等議題。
  • 強調結合校外教學和課堂學習,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知識,例如以動物園參觀為例,設計動物保育主題課程。
五、 閱讀策略與科學素養培養:提升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 強調閱讀策略的重要性,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和分析,提升科學素養。
  • 以跨科題目為例,分析題目目標、命題依據、學習表現等,建議教師利用會考數據和資料進行教學反思和策略調整。
  • 引用名言強調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喜悅和成長。
六、 互動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提升
  • 預留五分鐘時間,鼓勵與會者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和想法,共同探討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幾種將課堂教學與會考準備有效結合的方法

了解會考趨勢
        講者分析了近年會考的出題趨勢,指出考題字數多、圖表題比例高,且重視探究能力的考查。了解這些趨勢有助於教師調整教學方向,將會考的重點融入日常教學中。
善用學思達教學法
        學思達教學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講者建議教師可將探究活動融入學思達的講義和運作中,並搭配影片、生活情境等引起學生動機
結合跨科課程
         講者提到許多跨科的教學單元,例如七年級的大、小尺度單元可與後續的宇宙尺度課程結合、八年級的能量與能源單元可與九年級的全球變遷和調適單元結合。教師可善用這些跨科的連結,幫助學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
開設彈性課程
        講者分享了學校開設彈性課程的經驗,將SDGs議題融入課程設計中,並以表現型的任務引導學生學習,例如讓學生模擬召開動物園公聽會、評鑑動物園的動物福利等。這種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閱讀策略
         講者建議教師可運用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圖表等資訊,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而提升應試能力

關於跨科單元設計的建議

善用自然科教材中既有的跨科連結: 講者指出,不同版本的自然科教材都包含了一些跨科的主題,教師可以善用這些既有的資源來設計課程。
例如,七年級的「大、小尺度」單元,可以幫助學生連結到後續八年級的「圍觀角度」和九年級的「宇宙尺度」等概念。
八年級的「能量與能源」單元,則可以和九年級的「全球變遷與調適」單元結合。
將跨科主題融入彈性課程: 學校可以開設彈性課程,將跨科主題和 SDGs 議題結合,設計更豐富多元的學習內容。
講者以自身學校的經驗為例,分享了如何將「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水資源」、「永續城鄉」、「能量與能源」、「氣候行動」等 SDGs 議題融入七年級到九年級的彈性課程中。
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表現型任務: 在跨科單元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表現型任務,例如讓學生模擬召開動物園公聽會、評鑑動物園的動物福利等。
講者分享了一個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彈性課程案例,學生需要模擬召開動物園公聽會、評鑑動物園的動物福利,並為瀕危動物發聲。
參考會考的跨科考題: 教師可以參考會考的跨科考題,了解跨科議題的命題方向,並從中汲取靈感,設計更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最後,耕碩老師用shareclass的開場語進行結尾:

   備一堂孩子喜歡,且有效的課.

翰林版九上自然跨科單元-能量與能源









假日,能遇見老朋友,認識新朋友,真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