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中心新村.初探

 


中心新村的模型


小時候的跳格子

老電視播放的國慶日的節目

家庭即工廠的年代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路線


眷村菜



當初的軍醫院

薪晌不高時,為了生活


軍中的禮堂

北投的外送員

用藝術呈現故事

中心新村門口









以下用導覽者的語音資料,使用NotebookLM整理,再用 gemini 統整


歷史學家帶路 | 北投中心新村:溫泉、軍醫與「有機」生長的最後眷村

您是否知道,台北最後一批遷村的眷村,藏著一段關於戰爭創傷、溫泉水療和婦聯會的故事?這就是位於北投的「中心新村」。它不僅是國軍歷史的切片,更是台灣社會變遷下,家庭與記憶如何「有機生長」的縮影。

本文將帶您走進這座直到 2016 年才開始遷村的特殊聚落,從它的建築特色,到充滿淚水與歡笑的家庭記憶。


🏚️ 一、與眾不同:中心新村的「有機」建築與溫泉印記

中心新村在全台眷村中,擁有幾個獨一無二的標籤:

1. 台灣眷村的「活化石」:最晚期的遷村

中心新村是《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下最晚期遷村的一批,直到 2016 年才啟動。正因為遷村時間晚,它與第一代眷戶的連結性相對強烈,讓珍貴的口述歷史得以被更完整地保留下來。

2. 非規劃的「有機式增長」建築群

相較於中南部眷村方正、棋盤式的格局,中心新村的建築風格是非規劃性的「有機式增長」。園區內如同建築教科書,清晰地展現了三種時期的建築模型:

  • 綠色屋頂: 這是日治時期留下的房舍,包含馬廄、倉庫和日式宿舍,是眷村歷史的起點。

  • 黃色屋頂: 1962 年婦聯會(蔣宋美齡主導)募款興建的七棟眷舍,其建築特色是獨特的**「雨淋板」外觀和竹夾泥**內壁。

  • 白色屋頂(自力增建): 隨著眷戶後代增加,空間不足,在政府默許下,眷戶在空地往前加蓋、甚至往上增建二樓。這些多元且「任性」的加蓋,是家庭空間需求與時代限制下的真實產物。

3. 眷村中的「溫泉浴場」

作為北投的眷村,中心新村最大的特色,就是公共浴室使用溫泉水!但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溫泉多為「白磺泉」。早期的規定是:不能下池泡澡,只能用舀的。這是因為白磺泉泉水呈乳白色,容易讓人誤以為水質不潔,但這份獨特的溫泉公共空間,卻是北投眷村居民的集體記憶。


👨‍👩‍👧‍👦 二、常設展覽:從「禁婚令」到多元的眷村家庭

中心新村的常設展,巧妙地以「家」的隔間作為敘事主軸,引導參觀者走入眷戶的生命故事:

1. 臥房:老少配與多元的婚姻結構

展間揭示了早期國軍的「禁婚令」對婚姻造成的影響。為了反攻大陸,蔣總統曾禁止士兵結婚。當禁令解除後,許多軍人年紀已大,造成了眷村中大量的「老少配」婚姻(男性年長,女性約二十歲)。

  • 打破刻板印象: 展覽強調,眷村絕非單一族群的聚落。由於來台軍人多為單身,娶本地女性為主,因此約有一半的眷村女性是台灣本地人(包含閩南、客家、原住民),證明了眷村是多元族群融合的場域。

2. 客廳:微薄軍薪下的家庭代工與娛樂

  • 家庭經濟的支柱: 1970、8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但早期軍公教薪水低薄(這也是後來 18% 優惠存款制度誕生的歷史脈絡之一)。許多眷村媽媽們靠著家庭代工(如車衣服),賺取的薪水甚至比丈夫還多,成為貼補家用的重要支柱。

  • 集體記憶: 客廳還重現了當年的娛樂場景——打麻將,以及全村第一台電視機出現時,鄰里孩童趴在窗前一同觀看國慶新聞的集體記憶

3. 餐食:融合八大菜系的「眷村菜」

眷村菜的形成,是 1949 年後中國大陸各省飲食文化在台灣大會師的成果,增加了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性。從大家熟悉的牛肉麵、水餃,到北方口味的蔥油餅等麵食餅類,都是眷村文化帶給台灣餐飲界最豐富的遺產。


🏥 三、軍醫院背景:傷痕、賣血與精神醫學

中心新村最核心的特色,是其與「軍醫院」的緊密關聯,居民多為鄰近的 818 醫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前身)的員工眷屬。

1. 戰後創傷與精神醫學的發展

  • 「肖仔院」的歷史: 818 醫院在當地人稱作「肖仔院」,因為其精神科遠近馳名。

  • 郭緒偉院長與 PTSD: 精神科的發展與眷戶之一的郭緒偉院長密切相關。他從美國引進先進的治療技術,對於治療二戰結束後老榮民的**戰爭創傷症候群(PTSD)**至關重要。許多老榮民睡覺時會驚醒、喊打喊殺,正是戰爭留下的印記。

2. 只有眷村才有的「隱形交易」

由於醫院就在隔壁,早期醫院需要大量用血,許多眷戶為了籌措子女的學費或生活費,會前往醫院**「賣血」。在那個經濟困頓的年代,「賣一次血,可夠讓小孩讀一年的書」,這是在當時只做不能說**的心酸維生方式。

3. 部隊長官證婚的婚禮

中心新村的許多夫妻選擇在醫院的中山堂結婚,因為這裡便宜、方便。對於單身來台、沒有親戚的軍人來說,婚禮上的主婚人往往由部隊裡的長官擔任,這也成為軍醫眷村獨特的婚俗。


🌍 四、永續與未來:新窗計畫與記憶的延續

中心新村的特展採用了創新的「心窗計畫」,這是一個響應 ESG 永續發展概念的系列展覽模式:

  • 不更動架構,只更新內容: 展覽架構保持不動,每年僅更換輸出內容,大幅減少資源浪費。

  • 記憶的接力賽: 「新窗故事箱」的策展模式,將記憶傳承分成了三個世代:

    • 1.0(眷戶): 由第一代老先生、老奶奶親手製作的故事箱。

    • 2.0(藝術家): 藝術家閱讀訪談紀錄後,轉化詮釋的創作。

    • 3.0(學生): 藝術大學學生透過訪談研究後,回應與創作的故事箱。

透過這些努力,中心新村不僅是歷史建築,更成為一個持續進行的研究與發表平台,讓這份珍貴的眷村記憶,能在台灣的歷史長河中繼續發光發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