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開啟線上教學的當下,白天上課、催作業,晚上改作業與備課是身邊夥伴的日常。
藉由共備開始"居家實驗"與使用模擬實驗中 CoSci ,在台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分享後莫楷在下方留言邀約,忐忑的心情浮現,屬於不熟悉的環境,也好奇討論的內容,於是硬著頭皮參加,可能很多"英文"的會議。
搜尋主辦方"福伯萊特基金會",是"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 | 美國在台協會"
要做的是為在Remote Teaching for Laboratory-Based Classes (C. Lant)分享後給予回饋。
當天,早上是"Lessons from Lockdown: A US-Taiwan Dialogue on Remote Education"
在鏡頭前,看到國小教師Robin Sonoda 邊展示手邊的教具,邊使用不同語調、不同的工具,與學生互動,請學生也拿出相對應的物品,或者在紙上畫圖,使用多元的方式討論主題(應該是長方體的展開圖、利用線上平台工具、或拍攝影片(用老公當學生)示範學生的反應
![]() |
利用玩偶創造互動模式 |
![]() |
使用手邊教具說明 |
Presentation C -Takeaways from Provost’s Committee On Online Ed. (Eileen Chow)
周成蔭教授
很暖心的提醒,面對突來的衝擊,老師、學生、家庭都感受壓力都很辛苦,除了教學內容,我們更應該關心孩子的心理。花一點課程時間,提早進入課堂,或者延後下課等待孩子的發問,像是為晚歸的家人留一盞燈,一個溫馨的守候。
多關心學生,而非監控學生。
*在網課分心的學生,在實體課也會放空。
*老師提供模型,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
*既使是大學生,也建議從0開始,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那麼多。
*重複性,建立彼此的習慣。
*考量學生的不同狀態,例如:有人際關係的學生、聽障的學生,可能會比較喜歡線上教學。
以下為 廖雲章小姐在獨立評論中發表的紀錄
周教授,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中國與日本文化研究實踐副教授,曾獲得杜克與哈佛大學「最佳教師」榮譽,她同時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年齡橫跨大學生、高中生、小五生。來自台灣的她,心繫家鄉疫情發展與家人,更在意疫情下的教育不公平。
⭐️如何讓學生進入狀況、建立默契
⭐️跟學生互動而非監控
⭐️彈性調整原本的進度
⭐️學生互相學習很重要
⭐️關於上課倫理:我怎麼做、你怎麼做、大家怎麼做?
⭐️不要預設任何人會用任何科技,要從零開始
⭐️建立儀式感很重要
⭐️用更長的眼光來看待當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