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科學人基礎班-開張

 

本日主角-小白盒
        連假時,回到中部 晚餐過後嘴饞😋 加上身為台灣鹹酥雞推廣大使的身分
身體自主的走到熟悉的地方 典哥鹹酥雞 ,點完餐後,發現角落🈶 自取物可以拿取, 還在想這個可以怎麼用? 要拿回家?

老闆說:拿回去就知道啦
心想,在夢台中學到的 #強迫配對

今天,來看看學生可以迸出什麼火花
白色塑膠盒,可以做什麼? 跟科學的關係是什麼


發下學習單 (修改自康橋青山校區),讓學生進行討論發想
請學生藉由手上的小白盒當作實驗器材之一,進行科學研究發想,成果如下:

1.裝水進行氣體爆炸:
         老師解釋爆炸是氣體的快速產生,並以屁和鯨魚爆炸為例,澄清裝水不會產生氣體,反駁了學生關於盒子裝水爆炸的想法。


2.溫度對氣體體積的影響(氣球實驗):
          老師質疑了使用氣球測量體積的困難,以及溫度測量的準確性。


3.關於敲擊盒子測量音量:
          老師推薦使用手機App(phyphox)測量音量,並解釋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頻率、波形)。同時指出敲擊方式、材質、位置都會影響聲音。 「手機有個好東西。phyphox要自己學它要怎麼使用。」


4.關於小蘇打與白醋反應產生氣體讓盒子彈開:
           老師指出所用盒子不夠密封,且沒有刻度,不易精準測量。 「它沒有那個刻痕。那個螺旋對不對,你要把螺旋彈開,那很不容易啊。」 「這東西的密閉沒有那麼好。這個密閉還比較好,密幣它比較好原因是因為你現在手上的東西兩個都是硬的,兩個都是我可以出錢跟他說塑膠嗎?那但是這個東西一個東西是橡膠,這個是軟的,上面的蓋子是軟的。所以它密閉會比較好。」


5.關於盒子承受壓力的極限: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壓力(力與面積的關係)的影響,並 提及以模型模擬實際情況(例如牙齒受力)的應用價值。 「當你在考慮壓力的時候,其實你知道壓力P等於F除以A嗎?它考慮這兩個。一個是F,F是力量,A是面積,那你如果真的要講到壓力是這個東西…」 思考跟牙齒的關係延伸
 
6.關於滾動(裝膠水): 老師提到有類似扭蛋內裝不同量膠水,觀察滾動方式的實驗。 學生查到的資料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ai 陪你閱讀

 


    這學期同事推薦一本書: 第一本黴菌全書

     簡介中提到:


     ▎從基礎到應用,全面解構黴菌世界 ▎
  ● 黴菌是什麼→認識黴菌與其他生物的關聯與區別。
  ● 黴菌的多種樣貌→探索不同類型的黴菌,包含其生長方式、繁殖特性及極端特徵。
  ● 打破黴菌負面印象→解密黴菌在食品、醫療、環保等領域的實際應用,顛覆「黴菌=壞」的成見。
  ● 黴菌的風險與防範→黴菌對人體健康與生活環境的潛在威脅,建立防霉觀念。
  ● 黴菌就在你身邊→教導讀者如何在家中或學校環境中辨認與處理黴菌入侵問題。
  ● 黴菌3D圖鑑→近百種常見黴菌的彩圖與解說,兼具觀察、學習與分類實用價值。
 
  ▎接軌教育現場,教你做中學 ▎
  每章末皆設計延伸提問與概念討論,從知識延伸至思考與應用,加上動手實作活動,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蒐集黴菌樣本、設計小型實驗,到觀察與紀錄分析,讓讀者可以跟著進行一場「黴菌」的科學旅程。

  防霉科技的隱形冠軍「YCM優克美科技暨黴菌研究中心」帶你透過本書,不僅長知識,還長見識,透過一堂學校、課本沒有的生物課,拉近我們與「黴菌」的距離!

本書特色

  ◆一本看懂!第一本最完整黴菌百科:第一本針對「黴菌」的百科全書,打破對黴菌的一知半解,從認識黴菌到日常防霉知識應用,透過本書重新認識「黴菌」。

  ◆一次公開!近百種顯微鏡下黴菌圖鑑:研究室中高倍數顯微鏡下,一窺黴菌的真正樣貌,並從平面變立體,輔以3D模型六種角度完全呈現。

  ◆最接地氣!最佳課外補充教材讀本:教學現場第一線,北一女生物老師親自撰文指導,為中學生物課補充教材提供概念探究與探究實作,參加科展必備。

  ◆AI應用!最新Emma AI導讀服務:掃描每章專屬QR code,即可啟動 Emma AI 導讀服務,快速掌握章節重點,即時回應延伸提問,提供更深度的閱讀體驗。

  
看到關鍵字"AI應用",好好奇應用的方式,於是展開探索:


   目次的內容,就如同一般的書目一樣。



  打開內頁,在每一章的右下角出現"Qr-code"


序章的左頁有說明:導讀小幫手 ,Emma ai導覽服務的介紹,使用時有三步驟

1.安裝 Emma AI,點擊Scan按鈕

2.掃描書中的QR code

3.自動撥放書中的內容。

Emma ai




app的畫面




導讀時的畫面-1



導讀時的畫面-2


導讀的內文

  使用gemini 探索ai導覽說明後,獲得的資訊:

關於《第一本黴菌全書》中的 AI 導覽部分,書中提到這是透過一個名為 Emma AI 的服務來實現。這個設計的主要特色和功能如下:


1. AI 導讀服務

  • 個人化學習體驗:不同於傳統的音頻導覽,這個 AI 導覽旨在提供更互動、更個人化的學習方式。讀者可以透過掃描書中特定章節的 QR Code 來啟動服務。

  • 延伸閱讀與知識補充:AI 導覽不僅會介紹書本的內容,還能提供額外的背景知識、相關案例或有趣的冷知識,讓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該主題。

  • 互動式問答:部分 AI 服務可以與使用者進行對話,例如回答關於黴菌的相關問題,解決閱讀過程中的疑惑,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2. 實現方式

  • QR Code 掃描:每一章節或特定單元都配有專屬的 QR Code。讀者使用手機掃描後,會直接連結到 AI 導覽的頁面或應用程式。

  • 整合多媒體內容:AI 導覽可能結合了語音、文字、甚至影片,以多種形式呈現知識,讓學習更生動。


3. 獨特之處

  • 跨領域結合:這本書將傳統的紙本書籍與新興的 AI 技術結合,是出版界的一個創新嘗試。

  • 提升閱讀體驗:這項技術讓讀者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可以主動與內容進行互動,大大提升了閱讀的參與度和深度。

總而言之,AI 導覽是《第一本黴菌全書》的一個亮點,它讓這本書從單純的科普讀物,轉變為一個整合了學習、互動與科技的多媒體學習工具


      此外,本書另一個特點也是值得參考:首創3D立體圖鑑:書中收錄了近百種常見黴菌的微觀照片,這些圖鑑是在高倍顯微鏡下拍攝,並透過3D模型技術,從多個角度呈現黴菌的真實樣貌。這讓讀者能更直觀、更立體地觀察到這些微觀生命體的細節,學習過程變得像一場有趣的探索。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全國中小學科學教師探究專業成長計劃-10年


先放上優惠代碼,挖寶的好地方 探究教學輔導網 (直接點連結,或搜尋)
身為沒有慧根,只有會跟的實踐家,在這裡可以挖到很多高手的智慧結晶.

覺得有用,覺得好用,也歡迎直接參加計劃 或者 彰師大科教所,歡迎你加入.

行前,超級焦慮.
要上台分享三分鐘十年的心路歷程,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構思,在行前一個星期時
重新撈信件中的通知找到這一篇教案徵選.
這是第一封信,往後大致就是 作業催繳信,要交作業(誤),與研習的行前通知.


回頭看一下這幾年繳交的教案,以及不時FB跳出的回顧紀錄,寫下的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子欣
今天站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參與「全國國中科學教師探究教學專業成長計劃案」的十年心路歷程。十年前,當我第一次收到徵選通知時,心中充滿了期待,也有些忐忑。那時的計劃名稱只有十幾個字,現在的名稱已經變成「國民中小學自然科學領域教師探究動機融入探究跨領域探究STEM之課程設計與專業能力成長計劃」,不僅名字變長了,我們的成長也更加深刻。

十年來,我的兒子從小學生長成了準備考大學的青年,而我也從一個懵懂的參與者,逐漸成為了能夠帶領夥伴的「教練」。回想當初,收到「子欣,要請你當教練」的訊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天啊!當了爸爸以後才學怎麼當爸爸,現在要當教練,我該怎麼辦?」我既緊張又不安,因為組員們都是來自各地的厲害夥伴。我趕緊向我的「教練的教練」——月鈴老師請教。她的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你就問他們,這個地方是怎麼教的?為什麼要這麼教?怎樣評量學生會有學到?」

在這來來回回的討論中,我開始明白當教練的意義,不是給出所有的答案,而是引導夥伴們找到屬於他們的解法。也因為有這樣的機會,我不僅在每次研習中都有收穫,更能以最近的距離觀察夥伴們如何設計教案,進而讓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升。 去年,我參加了跨領域組的教案比賽,再度以新的角色投入教案設計。假日的早晨,開啟電腦視訊會議成為組員忙碌日程下唯一的解方。雖然過程中充滿挑戰,但也讓我賺取了更多經驗值,對於跨領域教案的設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次經驗再次證明,當我們願意突破舒適圈,就能發現更多可能性。

這十年,我們一起吃美食、一起露營,也在這些輕鬆的時刻討論教學;我們一起構思教案,也在挑戰中相互扶持。這不僅是一次計劃,更是一場深刻的人生旅程。在這裡,我要感謝計劃本身,感謝每一位夥伴,是你們的陪伴和支持,讓我們變得更好。

上午場次我在教室2

下午場次我在教室2

  • 到底是你濃還是我濃 -劉佳容老師





教案標題:到底是你濃?還是我濃?

學習目標

□ 學生藉由透過學習活動,比較市售飲料的甜度,進行有計劃的觀察,進而能熟悉濃度知何標示與運用。
□ 學生能將學習得到的濃度知識正確的連結到生活中的濃度標示,了解生活中濃度的表示方法。
□ 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觀察,能自行調配不同濃度的飲料,應用所學到的濃度知識與學探究方法,幫助自己做出最佳的調配濃度決定,真正將濃度應用在生活中。
□ 學生透過與同儕的濃度討論,並上台發表小組的看法,分享科學發現的樂趣。

主要活動內容

活動一:珍珠奶茶濃度觀察

  • 觀察兩杯不同濃度的珍珠奶茶(甲、乙)
  • 討論如何讓劉老師調整這杯珍珠奶茶的甜度,是要提近「微糖去冰」的口感

活動二:液體濃度比較實驗

  • 探究一:觀察甲、乙兩杯有色溶液,說明小組推論的理由
  • 探究二:另一桌上擺放丙、丁兩杯無色溶液,觀察並推論濃度程度
  • 小組討論並發表

活動三:飲料營養標示分析

  • 分析A牌飲料和B牌飲料的營養成分標示
  • 比較兩種飲料的含糖濃度
  • 進行濃度計算和比較

補充資料:水溶液的組成
介紹溶質、溶劑、溶液的基本概念,說明黑糖水的形成過程。

活動四:濃度定義與計算

  • 重量百分濃度(P%):每100公克的溶液中含有溶質的多少公克
  • 體積百分濃度(V%):每100毫升的溶液中含有溶質的毫升數
  • 提供計算公式和實例

活動五:調配飲品實作

  • 小組設計一種飲品,調出100g、200g或是300g的飲料
  • 材料:每一組有5g的檸檬汁、適量的水、適量的糖、杯子、攪拌棒
  • 記錄調配飲品的步驟、成分和標示


學習重點

本教案透過實際的飲料觀察、實驗操作和計算練習,讓學生理解濃度的概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實作技能。

在組內討論後,統整出教案的特色有:
 1. 生活化學習情境
以珍珠奶茶、市售飲料等學生熟悉的生活物品為學習素材
從「微糖去冰」等日常用語引入濃度概念,貼近學生經驗
2. 循序漸進的學習設計
從觀察→比較→分析→計算→實作,層次分明
由具體感知逐步建構抽象概念
3. 多元學習活動設計
結合觀察實驗、數據分析、實作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學習方式
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需求
4. 重視實作與探究
提供動手操作機會(調配飲品)
鼓勵學生主動觀察、推論和討論

組員找得好,產出沒煩惱

  • 讓能量看得見 -吳宛如老師 
       教案連結

過程中,使用 cosci的單擺模擬切入能量,陳佩琪老師提出一個教學觀點,我很喜歡這個模式
在功與能單元時,我們可以 先讓學生認識能量,對能量有感後,再進入第一小節 功,這也是這份教案設計的初衷之一.
精緻的教具
上圖的教具,轉動寶特瓶的扇葉會讓下方的LED燈發亮,轉動得快亮的燈更多顆,很直觀的設計.與日本的設計一樣具有“可視化”

美惠老師推薦力學能影片




  • 淨爆炮彈 -王聖嵐老師
     利用小蘇打 檸檬酸 澱粉 水做出沐浴球,依不同比例比較去油效果.
表格中,學生利用量測試管中油的高低距離比較去油效果.
在實作中,資優生組意外的發現:
檸檬酸與小蘇打相加,會呈現冰冰的,因為酸鹼中和的放熱小於檸檬酸的溶解熱


  • 物資投擲大作戰 -蘇湘菱老師

        
    朝STEM 設計 將材料標定成本橡皮筋A元、竹筷B元湯匙C元,要求在100元以下
    投石器的類型經查詢後有以下四種,這次以彈力為主要的能量輸出.

投石器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是:彈力投石機、人力拋石機、扭力投石機和重力拋石機。 這些投石器利用不同的原理來拋射石彈,如槓桿原理、彈力、人力或重力。 以下是四種類型的詳細說明: 1. 彈力投石機: 這種投石器類似於弓箭,利用弓弦的彈力來發射石彈或大型箭矢。
2. 人力拋石機: 這種投石器通過人力拉拽一端,使另一端拋出石彈,最早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
3. 扭力投石機: 這種投石器利用扭轉的繩索或筋腱產生的彈力來拋射石彈。
4. 重力拋石機: 這種投石器利用重物下落產生的力量來拋射石彈,是最早出現的投石器類型之一, 維基百科 描述道,這種類型最早在中國出現,後來傳入歐洲。 除了以上四種類型,還有一些特殊的投石器,如床弩,它是大型化的弩,可以發射箭矢或石彈。
   陳育仁老師:
           要讓學生理解可測量的變因.
           需要試做,評估“測量的範圍”要讓學生理解哪些變因是“好控制變因”,哪些是要去除的變因?

   曾崇賢老師:
         把投擲物品改成沙包,裹上粉末,可以更精準的測量投擲距離
         設計目標可以設定為距離或者是高度.
  • 敲敲打打的聲音魔法 -楊富凱老師
       先用新聞中車子經過馬路會產生音樂,導入情境

      再播放樂器的製作影片

   利用氣球套入紙筒中,比較敲擊的聲音

有老師提到圖中的氣球啦的鬆緊度不同,可以試著固定鬆緊度.

我想到的解法是:
氣球的中心點劃一道3公分的直線,讓每個筒子的氣球拉長後都是一樣的長度,比方說都是4公分,利用長度來控制拉緊的力道.

  • 空氣炮大作戰 -邱秀津老師
利用寶特瓶套上氣球,比較打出的空氣哪一種能推動紙牌比較遠.
為了避免學生危險,學生用筆畫出寶特瓶想切割的位置,老師進行切割.
老師拍攝影片,利用影片說明射擊氣球炮的標準動物,在消除干擾因素上,邱老師很用心.
方便學生能掌握更多的控制變因.

很害羞分享心得的我


謝謝這十年,帶我成長的團隊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虎克來三次

    課程設計:

    課程時間為45分鐘,區分為三個小實驗

  1.用彈簧秤,改變砝碼數量讀取彈簧秤上數據,分別測量 0~6個砝碼的數據。

  2.用彈簧,改變砝碼數量讀取彈簧的長度,分別測量 0~6個砝碼的數據。

  3.用橡皮筋,改變砝碼數量讀取橡皮筋的長度,分別測量 0~6個砝碼的數據。

實驗器材
將彈簧穿過竹筷,用膠帶固定在椅子上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第一屆新北盃國民中學探究與實作競賽

 


    三個小孩,趁我帶導班學生去三國露營時,請老師們協助報名這比賽,一校限定一隊報名,限定前20隊能報名參加。 報導一/報導二

        

  • 競賽日期與地點:
  • 競賽日期:114 年 4 月 15 日(星期二)。
  • 競賽時間:上午 8 時至下午 5 時(依據時程表)。
  • 競賽地點:新北市立新北高級中學。

  • 評分標準:
  • 包含研究設計、實驗規劃與實施、數據處理與分析、表達與論述等面向。
  • 評分項目及配分比例明確列出,如「研究設計與規劃」、「實驗操作與分析」、「表達與論述」等。
  • 強調實驗過程的完整性、科學性及團隊合作。

  • 口頭簡報要求:
  • 口頭簡報時間及語言有明確規範(如每組報告時間 6 分鐘,評審提問與回答時間 2 分鐘)。
  • 連線警告及時間提醒機制。

很特別是這比賽在報名上直說可以使用ai 協助實驗與報告。

材料包

利用以上的材料包,自行設計實驗測量數據,分析數據統整出結論,並且上台發表,回答評審問題。


空檔時間採購到的紀念郵票

     
          頒獎前講評人是陳育霖老師,他給予的回饋如下: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觀點[1],強調科學研究中系統尺度的獨特性。每個探究系統都需要特定的物理概念,無法簡單地從一個尺度推論到另一個尺度。這一觀點賦予了學生們專業的自信,因為「全宇宙當中最了解這個系統的沒有專家可以替代」,學生應對自己的研究抱持充分的自信。

在學生們亮眼表現的背後,是中學老師們日復一日的默默付出。「他們在各位身上花的心血在大家面前留下是那麼多的擬合曲線,那麼多的方程式,那麼多的數據點...」講者特別強調了教師們從早到晚的奉獻精神,指出這些努力最終轉化為學生們的科學探究能力。這種師生間的傳承與共同成長,正是科學教育最動人的一面。

建議:

有效數字與估計值:數據呈現需注意有效數字和估計值的前後一致性[2]

假說與假設的區別:科學研究中,假說(hypothesis)是對現象的可能解釋,而假設(assumption)則是推論的前提條件,二者概念有明確差異[3]

數據轉換的重要性:許多看似無規律的數據,經過適當轉換後可能呈現出明顯的科學規律,如時間與深度的相互轉換可能揭示未被察覺的關係[4]

誤差處理的謹慎態度:在刪除「誤差較大」的數據前,應思考判斷標準與其合理性。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發現正是源於「異常數據」的重視而非忽略[5]

圖表選擇的適切性:呈現數據對應關係時,XY散佈圖通常比柱狀圖更能展現變數間的關係[6]

在科學探究遇到瓶頸時,AI工具能提供寶貴協助。「在遇到瓶頸的時候,為什麼不問一下AI呢?」現代AI系統在數據處理、圖表繪製與分析方面具有強大能力^[7]^,能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尤其在「數據只要再經過一次轉換,或者換另外一個觀點來看待」的關鍵時刻。

參考資料

[1] Phillip W. Anderson,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的「更多就是不同」(More is Different)理論提出者,強調不同尺度的物理系統需要不同的理論框架。參見Anderson, P.W. (1972). "More is Different". Science, 177(4047), 393-396.

[2] Taylor, J.R. (2018). "An Introduction to Error Analysis: The Study of Uncertainties in Physical Measurements". 這本經典教科書詳細討論了科學測量中的有效數字和誤差估計問題。

[3] Carey, S.S. (2011). "A Beginner's Guide to Scientific Method". 科學方法中假說(hypothesis)作為可檢驗的科學猜想,與假設(assumption)作為推論前提的區別。

[4] Box, G.E.P. & Cox, D.R. (1964). "An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s". 數據轉換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技術,適當的轉換可以揭示數據中隱藏的模式。

[5] Kuhn, T.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發現源於對異常數據的重視,而非簡單地將其視為「誤差」刪除。

[6] Few, S. (2012). "Show Me the Numbers: Designing Tables and Graphs to Enlighten". 不同類型圖表的選擇對於有效傳達數據關係至關重要。

[7] Khurana, U., et al. (2023). "AI-assisted data analysis: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人工智能在科學數據分析中的應用與前景。

[8] Popper, K. (1959).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科學理論的預測能力是其價值的重要指標,超越了簡單的描述功能。


最大的收穫-遇見熟悉的夥伴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2025 教學新發現



   昨天,感受到來自未來的老爺爺蛋塔店的改變.
   一早,打開行事曆看到下週出現兩條綠色的通知
   是上學期末好奇的訂閱結果


  點下八年級,1-1 質量守恆,出現 “與ai一起創作吧
  (OS:沒有唷,我只想看著你做)

  出現 Gemini,感覺已經有下一些指導語,猜想是餵之前的教案?

內建指導語: 

你是國中自然2年級老師,請說明如何運用進行質量守恆實驗,並藉由實驗說明化學反應遵守質量守恆,提供哪些教學活動與練習題,可以幫助學習。 


  

國中自然2年級 質量守恆實驗教學設計

實驗主題:質量守恆定律的驗證

實驗目的:

  • 透過簡單易懂的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質量守恆的概念。
  • 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數據的能力。
  • 理解化學反應前後質量不變的原理。

實驗器材:

  • 精確天平
  • 燒杯
  • 玻璃棒
  • 小蘇打粉
  • 橡皮塞
  • 打孔器

實驗步驟:

  1. 準備:

    • 將燒杯洗淨擦乾,並用天平測量空燒杯的質量。
    • 取適量的小蘇打粉,用天平測量其質量。
    • 將測量好的小蘇打粉倒入燒杯中。
    • 用天平測量醋的質量。
    • 將測量好的醋倒入燒杯中。
    • 用橡皮塞將燒杯口塞緊。
  2. 反應:

    • 輕輕搖晃燒杯,使小蘇打粉與醋充分混合反應。
    • 觀察反應現象,記錄產生的氣體。
  3. 測量:

    • 待反應完全後,再次用天平測量燒杯和反應後混合物的總質量。
  4. 分析:

    • 比較反應前和反應後的總質量,觀察是否相等。
    • 討論反應過程中質量的變化,並解釋原因。

  

實驗結果與討論:

  • 學生應發現反應前後的總質量幾乎相等,即質量守恆。
  • 討論產生的氣體為何質量不減少,並引入質量守恆的概念解釋。
  • 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只是重新排列組合,不會消失或產生,因此總質量不變。

教學活動:

  • 預備活動:
    • 複習原子、分子的概念。
    • 介紹質量守恆定律的意義。
  • 實驗前討論:
    • 讓學生預測實驗結果,並說明理由。
  • 實驗過程指導:
    • 協助學生正確使用天平,並注意測量的精確度。
  • 實驗後討論:
    •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 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並共同討論。
  • 延伸活動:
    • 設計其他類型的質量守恆實驗,如鎂帶燃燒、鐵釘生鏽等。
    • 讓學生閱讀相關科學家的故事,了解科學發現的過程。

練習題:

  1. 在一個密閉容器中進行化學反應,反應前後的質量會如何變化?為什麼?
  2. 為什麼在燃燒實驗中,燃燒物似乎變輕了?
  3. 請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4. 如果在實驗中發現反應前後質量有明顯差異,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注意事項:

  • 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安全,避免酸液濺到皮膚或衣物。
  • 鼓勵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並記錄實驗數據。
  • 透過實驗,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科學素養。

備註:

  • 本實驗設計可依據學生程度和教學時間進行調整。
  • 除了小蘇打粉和醋,也可以選擇其他容易取得的物質進行實驗。

延伸學習:

  • 核反應: 介紹核反應中質量與能量的轉換關係,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侷限性。
  • 質能方程式: 簡單介紹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讓學生對質量與能量的關係有更深入的認識。

透過以上的教學設計,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質量守恆的概念,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若要做簡易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到質量守恆,可以有哪些選擇?

1. 蠟燭燃燒實驗

  • 器材: 蠟燭、打火機或火柴、天平、玻璃罩(或廣口瓶)
  • 步驟:
    1. 測量蠟燭的初始質量。
    2. 將蠟燭點燃,放入玻璃罩內。
    3. 待蠟燭燃燒一段時間後,將其熄滅。
    4. 再次測量蠟燭的質量。
    5. 變化: 燃燒後的蠟燭質量會減少。
    6. 討論: 減少的質量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氣體,這些氣體逸散到空氣中,因此我們無法直接測量到。如果我們在一個完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實驗,燃燒前後的總質量(蠟燭 + 容器 + 氧氣)應該保持不變。

2. 小蘇打粉與醋的反應

  • 器材: 小蘇打粉、醋、天平、燒杯、氣球
  • 步驟:
    1. 測量燒杯和小蘇打粉的總質量。
    2. 在燒杯中加入醋。
    3. 將氣球套在燒杯口上,防止氣體逸出。
    4. 觀察到小蘇打粉與醋反應產生氣體,氣球膨脹。
    5. 待反應完成後,再次測量燒杯、氣球和內容物的總質量。
    6. 變化: 反應前後的總質量應該幾乎相等。
    7. 討論: 這個實驗展示了即使產生氣體,質量仍然守恆。氣體並沒有消失,只是改變了存在形式。

3. 鐵絲棉燃燒實驗

  • 器材: 鐵絲棉、打火機或火柴、天平、石棉網(或耐熱墊)
  • 步驟:
    1. 測量鐵絲棉的初始質量。
    2. 將鐵絲棉放在石棉網上,用打火機點燃。
    3. 觀察鐵絲棉燃燒的現象。
    4. 待燃燒完成後,冷卻至室溫。
    5. 再次測量燃燒後鐵絲棉的質量。
    6. 變化: 燃燒後的鐵絲棉質量會增加。
    7. 討論: 鐵絲棉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了新的氧化鐵,因此質量增加。這個實驗說明了質量守恆也適用於有氣體參與的反應。

提醒

  • 在進行這些實驗時,務必注意安全,特別是使用火源和化學藥品時。
  •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並引導他們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
  • 透過這些簡單的實驗,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質量守恆定律,並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
下方的資源也適合使用,推課前預習單

訂閱方式


搜尋康軒數位高手
點選備課週週派